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选择靶向治疗还是化疗,关键在于患者的基因状态。因此,需要进行基因检测。 如果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存在驱动基因突变,并且有相应的药物可用,那么可以选择靶向药物治疗。如果检测出的基因突变靶点没有药物可用,或者没有基因突变,那么应选择化疗。
这个研究显示,对于晚期肺癌EGFR突变的患者,FLAURA2研究建议进行四个周期的化疗,随后联合奥希替尼的靶向治疗,最后再单独使用奥希替尼进行治疗。这种方法能够提高疾病控制的时间。 此外,靶向治疗还可以与抗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联合使用,例如抗EGFR-TKI可以与贝伐单抗等药物联合,也可以与化疗联合使用。
肺癌晚期恶化症的状有以下: 1、病人出现了咳嗽、咯血、气紧和胸痛这些症状加重,这可能是病情进展的表现。 2、肺癌可能转移到其他脏器,并引起相关症状。例如,转移到颅内后,病人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和呕吐;如果转移到肝脏,可能导致食欲下降和肝功能损伤,甚至出现黄疸;转移到骨头则可能引起剧烈的骨痛。 总体来说,病人可能会出现进食减少、体型消瘦,甚至出现恶病质的情况。
我觉得治疗肿瘤的方法因情况而定。 目前,肿瘤的常规治疗有非常强的循证学依据,包括化疗、靶向治疗、放疗、手术治疗以及普通的免疫治疗,这些方法都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我们进行选择。 而对于细胞免疫治疗,比如CAR-T治疗,通常是在患者完成标准治疗后,如果仍有强烈的生存需求,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时,才会考虑选择CAR-T。目前,许多细胞免疫治疗方法还处于实验阶段。
因为现在肺癌治疗已经进入精准治疗时代,所以每个人的肿瘤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肺癌诊断前期需要较长时间,我们需要弄清楚几个方面: 1、肿瘤的病理类型,是小细胞肺癌还是非小细胞肺癌; 2、肿瘤的分期,是1期还是4期; 3、肿瘤的基因状态,是否发生基因突变,具体是哪一个基因突变,这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来了解; 4、肿瘤的免疫状态,比如PD-1的表达水平是高、低还是阴性。 医生会根据以上这些信息综合考量,为患者选择最佳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此每个人的治疗方案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如果已经进行了手术,并且术后检测为EGFR突变阳性,那么是不需要额外治疗的。 这些患者可以服用针对EGFR的靶向药物,目前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这种药物治疗需要持续口服两年。同样地,对于ALK突变或融合突变的患者,目前的研究表明,术后使用针对ALK的靶向药物需要持续3年。 然而,对于所有这些患者来说,定期的复查和随访是需要长期进行的。
肺癌术后吃靶向药短期内复发还是有可能的。 这部分病人术后可能存在残留,或者肿瘤恶性程度非常高。对于术后吃的靶向药物,他们可能是耐药的,存在原发耐药的情况。这部分病人即使在术后吃了靶向药物,仍然有非常高的复发转移风险。 短期内复发可能、术后残留或肿瘤恶性程度高、术后靶向药物耐药、原发耐药、复发转移风险高。
肺癌做化疗需要综合考虑病理类型、基因状态、肿瘤分期以及患者的免疫状态。 对于可手术的病人,如果肿瘤范围较大,我们通常会建议患者先进行新辅助化疗或联合免疫治疗,目的是使肿瘤缩小后再进行手术。 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在手术后如果是二期或更晚期,且没有驱动基因突变,我们建议进行术后化疗,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如果没有驱动基因,我们建议采用免疫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
肿瘤免疫治疗期间,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的原因是,抗生素的使用会影响肠道菌群,而肠道菌群与机体免疫密切相关。 如果肠道菌群受到抗生素的影响,整个免疫系统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免疫治疗的效果。
肿瘤患者有哪些营养误区大概有以下几个: 1、当一个人生病后,我们常建议他多喝汤,但实际上汤水中的营养是不够的,主要成分是水。要补充营养,需要摄入高蛋白食物,如鸡肉、鱼肉和虾等。 2、很多人在治疗过程中会尝试偏方和保健品,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 3、有人错误地认为肿瘤患者不宜吃得太好,担心吃得太好会使肿瘤生长得更快。然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肿瘤患者往往伴有营养不良,这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加速肿瘤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为肿瘤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以增强免疫力,帮助他们抵抗肿瘤。
对于患者来说,在化疗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以下四点事项: 1、饮食管理:在化疗期间,患者应尽量进食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并采取少量多餐的进食方式。 2、保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对于维持免疫力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如果睡眠质量不佳,可能会对免疫力和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3、居家观察和医嘱遵循:化疗后,患者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应严格遵循主治医生的医嘱,定期进行血液指标检查,包括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监测。 4、自我观察和及时反馈:患者需要自我观察是否有不适症状,如脱发、腹泻或皮疹等。 一旦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应及时向主治医生反馈,以便进行及时处理。
小细胞肺癌在化疗后出现复发,表明病情有所进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一线化疗停止到疾病再次复发的时间间隔。如果这个时间超过了半年,我们认为既往的治疗方案是有效的,可以考虑继续使用原来的一线治疗方案。 然而,如果停药到复发的时间小于6个月,这表明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这时就需要更换其他化疗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那些尚未使用过免疫治疗的患者,也可以考虑将免疫治疗加入治疗方案中。
肿瘤患者需要补充的营养应该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则是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 同时,营养摄入需要均衡,除了足够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外,微量元素和电解质也是不可或缺的。患者可以通过食用肉类、鸡蛋以及新鲜的水果蔬菜来补充所需的营养。
其实,这个地方提到的肺癌6次化疗通常指的是含铂的双药化疗,这是一种比较高强度的化疗方式。它通常在治疗初期使用,目的是让肿瘤缩小并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当肿瘤进入稳定状态后,会进入另一个治疗阶段,即维持治疗。 如果病人的一线治疗是免疫联合培美曲塞加铂类化疗,在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后,会停用铂类药物,转而使用单药培美曲塞联合免疫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间因人而异,需要观察疗效。 如果疗效好,可以一直使用,直到疾病进展,再更换治疗方案。同时,还需要观察毒副反应。如果没有特别强的毒副反应,且机体能够耐受,可以继续使用。但如果出现强烈的毒副反应,则需要停药并进行处理。
肺癌患者化疗后吐血是指呼吸道黏膜损伤引起的出血。 通常情况下,这种咯血可能是由于肺癌肿瘤侵蚀血管,导致血管损伤而引发的。这种咯血多见于中央部位的肺癌,尤其是侵犯肺门和支气管的肿瘤,它们更容易出现咯血。 另一种情况是患者在化疗后出现重度骨髓抑制,导致血小板显著降低,从而增加了出血的风险。这两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
其实,现在肺部肿瘤的治疗手段已经非常丰富。除了传统的三大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外,现在还有精准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目前,肺癌治疗已经进入了精准治疗时代。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和免疫状态,选择相应的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药物。这些药物通常具有效果好、毒性反应低的特点。 目前,肺癌治疗相关药物的研发进展良好,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新型药物和治疗手段出现,为肺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其实手段非常丰富,因此我们称之为综合性治疗。 对于早期患者,手术是一个可行的治疗选项。然而,对于中晚期患者,手术机会可能不再存在。即便如此,我们仍有多种治疗手段可供选择,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放疗等。 通过这些治疗手段的综合运用,我们仍能为患者带来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实现高质量的生存,并且这种生存期可以非常长。
化疗确实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我们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1、消化道反应:这是大家比较担心的。化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和腹泻等消化道不适,这些是比较常见的症状。 2、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下降。对于这些副反应,我们有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护胃、抑酸、止吐和止泻等。 3、不同的化疗药物可能会有其独特的不良反应,例如神经毒性、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伤和心脏毒性等。 以上这些副作用和相应的治疗措施,都是我们在化疗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应对的。
肺癌的一线治疗是指病人在初次被诊断出肺癌后,所接受的第一个阶段的治疗,这可能包括几个周期的化疗。 在一线治疗过程中,我们会通过影像学评估来监测治疗方案的效果。如果治疗方案有效,可以继续使用;但如果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有所进展,就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这种调整后的治疗方案被称为二线治疗。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没有手术治疗的机会,其治疗主要以全身治疗为主。 在选择全身治疗方法时,如果患者患有腺癌,必须进行基因检测,因为腺癌患者突变的概率较高。如果检测结果显示有驱动基因突变,并且有相应的靶向药物可用,那么首选靶向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没有驱动基因突变,即处于驱动基因阴性状态,那么将选择化疗作为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