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拇外翻,扁平足,马蹄内翻足,马蹄外翻足,足底筋膜炎,踝关节骨折,跟骨骨折,距骨骨...
腿部麻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坐骨神经受压:见于腰部退行性病变,呈现放射痛的性质,站立、活动后加重,平卧休息减轻; 2、骨关节疾病:比如骨性关节炎; 3、血管性疾病:比如下肢动脉闭塞性脉管炎、小腿静脉曲张等等。 4、内科疾病:比如骨或软组织肿瘤。 必要时建议到正规医院骨科就诊。
骨质增生是人体退变的表现,本身不需要治疗。 骨质增生,好发于中老年人,是人体退化的表现。膝关节疼痛,拍 X光片发现有骨质增生。但疼痛是由炎症反应引起的,骨质增生只是关节退变的表现之一,并不是引起疼痛的病因,因此没有必要进行处理。 极个别的情况下,骨质增生影响关节活动,往往需要手术切除。
右小腿酸痛,常见原因有以下四种: 1、近期进行剧烈运动或者重体力劳动等等,乳酸堆积所致; 2、腰部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等; 3、关节病变: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磨损、半月板韧带挫伤、骨质增生等等; 4、静脉曲张,可见下肢酸胀感加重、浅静脉充盈、肢体水肿等表现。
多数生长痛一次不会超过半个小时,持续时间短则几分钟,长的可能连续几个小时不等。 生长痛多见于5岁-12岁儿童,呈现反复发作、间歇性发作的特点。 生长痛发作时局部按摩或者热敷;白天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适当补充钙质,多吃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的食物。 13-14岁以后仍有疼痛,建议及时就诊。
小腿发凉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等等;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特征性表现是间歇性跛行;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远端血液回流不通畅; 4、甲状腺功能减退:影响循环、心率、体温等等; 5、寒冷刺激:四肢血管收缩以保证心、脑等重要的器官供血。
腿伸不直一伸直就筋疼多见于中老年人,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表现。 由于长期使用关节,软骨逐渐磨损,产生炎症反应,炎性渗出物刺激周围韧带、关节囊等等软组织。 腿伸直时,牵拉关节后方韧带、关节囊等,炎症反应加重,表现为筋疼的现象。 治疗:注意身体姿势;减轻体重;局部按摩理疗;口服药物;关节腔内注射药物。
晚上腿疼的原因,常见有以下几种: 1、剧烈运动,乳酸堆积; 2、血管性病变引起:下肢动脉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糖尿病性血管病等等; 3、腰部退变性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等等; 4、缺钙或者骨质疏松; 5、下肢骨或者软组织肿瘤,常伴夜间疼痛,要注意加以鉴别和排除。
夜里两条腿酸痛睡不着的原因,常见以下几种: 1、剧烈运动,乳酸堆积;晚上疼痛敏感,引起腿部酸痛。 2、腰部退变性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等等。 3、血管性病变:下肢动脉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深静脉血栓、糖尿病性血管病等等。 4、下肢骨骼或者软组织肿瘤:部分伴有夜间痛的表现。 5、缺钙和骨质疏松。
关于骨髓纤维化能活多久,从确诊算起,中位生存期约3.5-5.5年;短则数月时间;长可达15年左右。 骨髓纤维化低危患者,生存期平均约为8年左右;中危约为2年左右;高危约为1年。 骨髓纤维化患者主要死亡原因是感染、出血、心力衰竭、血栓形成、急性白血病转化等等。 一旦转为急性白血病,则生存期非常短暂。
腿上的筋疼,主要有以下原因: 1、坐骨神经受压: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等等; 2、腿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劳损,伴有外伤病史或者有过度劳累的病史; 3、膝骨性关节炎:关节退化、炎症反应; 4、骨或者软组织原发或者继发性肿瘤性病变;血管病变等等。
手臂里面一阵一阵痛,主要有以下情况: 1、神经根型颈椎病,导致肌肉阵发性痉挛;一般通过休息、按摩、颈椎牵引、配合药物治疗等缓解。 2、肌肉或者韧带受伤,伴外伤史或剧烈运动的病史; 及时休息、放松肌肉、固定制动等缓解。 3、肩关节或者肘关节病变。 4、手臂骨或者软组织肿瘤,相对少见。
引起腿疼麻木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外伤:外力打击或者运动扭伤;轻微疼痛,休息;严重的到医院骨科就诊。 2、腰部退行性病变: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等等;及时到医院看骨科或者脊柱外科。 3、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肌肉代谢增加产生过多乳酸,乳酸堆积感觉肌肉酸疼;休息、多喝水、多排尿。
右小腿麻木是很多疾病的征兆,主要有以下方面: 1、腰部退行性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等病变;疼痛行走、活动以后加重;平卧休息时减轻。 2、血管性疾病:动脉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伴随肢体发凉、肿胀、静脉充盈等。 3、内科疾病:糖尿病等等;及时到内分泌科或者神经内科就诊。
类风湿性关节炎,做拇外翻手术效果好。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拇外翻多数极其明显,疼痛很严重,往往还伴有其他脚趾重度畸形。有的甚至严重到没法穿鞋、没法走路的程度。 因此类风湿性关节炎做拇外翻,多数选择做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手术。往往要加做其他脚趾的手术,以最终达到能够穿鞋、走路,恢复日常活动的效果。
扁平足手术后走路不会瘸。主要有以下方面: 1、8-12岁的儿童扁平足,进行微创距下关节稳定手术,不涉及截骨或者是肌腱转位,加之儿童自身修复能力强,不会造成瘸腿。 2、成年人的平足症,根据分期有不同的手术选择。手术目的是改善畸形、缓解疼痛等症状。如果术后恢复顺利,一般不会出现腿瘸的问题。
扁平足手术后还要穿足弓垫,至少要坚持穿半年到一年以上。 因为足弓恢复和维持,除了骨性结构改善,还需要周围关节囊、韧带、肌腱等等在新位置长牢且锻炼好,维持住新获得的足弓。 过早下地负重、行走活动,可能在体重压力下,导致足弓塌陷,甚至畸形复发。 因此要穿定制的足弓垫,辅助支撑,并且加强功能康复训练。
拇外翻手术三年后很疼,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拇外翻畸形复发:是否复发跟手术本身、术后穿鞋习惯、活动情况有关。 建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保持良好穿鞋习惯;经常进行脚趾头功能锻炼。 2、内固定物松动或者断裂:理论上内固定物质量可靠,但某些情况下,螺钉或者钢板松动、断裂,刺激周围软组织,引发疼痛。
拇外翻手术后对扁平足,没有大的改善作用。 临床上大约有1/3的拇外翻合并有扁平足畸形,二者因果关系目前还没有定论。 拇外翻手术是松解前足部位软组织,以及对脚趾的跖骨进行截骨等操作。 扁平足主要是后足外翻,以及中足相对于后足向背外侧移位。 手术矫正拇外翻畸形,也只是矫正足前部,对中足、后足影响很小。
扁平足和拇外翻能一起做手术,但是一般不建议这样做。 不论是做扁平足还是做拇外翻的手术,术后矫正一部分畸形,都会影响足踝部的受力方式、步态习惯。拇外翻手术以后,扁平足畸形程度和疼痛情况,可能发生改变,反之亦然。 同时做这两个畸形的矫形手术,其效果并不是1+1=2,有可能出现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
拇外翻分趾器有用,但是作用很有限,不能纠正已经发生的拇外翻畸形,只能起到减缓病情进展的作用。 拇外翻矫正器有很多种,各有其优缺点: 1、分趾垫,使用方便,但容易滑动、夹不稳。 2、夜间夹板,矫形力大但笨重,白天穿戴不方便。 3、袜子样的轻便矫形器,使用方便也不挑鞋,但是矫形力量弱,适合手术后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