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水形成原因有: 一、低蛋白血症,淋巴形成过多导致腹水。 二、门脉压增高激发醛固酮增多,抗泌尿激素的减少。 三、感染就很容易形成渗出液。如乳糜的腹水等,需判断是否为淋巴管的阻塞,或肿瘤等。 腹水其实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症状,在临床上最常见于像肝硬化的病人。

腹水分为漏出液、渗出液、血性的腹水。 一、漏出液腹水,无合并感染,如低蛋白血症,淋巴管阻塞等可能为乳糜性的腹水。 二、渗出性的腹水,常见于腹腔感染、炎症,如腹膜炎、细菌性的腹膜炎等。 第三,血性的腹水,常见于外伤性或是肿瘤性。

肝硬化形成腹水的主要原因: 1.低蛋白血症,若肝功能下降会导致白蛋白减少。胶体渗透压减少,液体外渗过多导致腹水。 2.激发醛固酮的增多,淋巴液回流减少。 3.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压力升高,产生的腹水过多,很难重新吸收进去。 4.肝硬化腹水合并有感染性腹水,形成难治理型的腹水。

肝硬化腹水的诊断需注意: 一、肝功能的评估,判断有无合并低蛋白症等。 二、影像学,如B超、CT等判断有无腹腔积液,以及定位。 三、腹水较多,做穿刺抽液并检查腹水。 在肝硬化基础上,腹腔积液与菌群,易合并感染;也很容易发生肝癌,导致癌性腹水。 若出现腹水,需肝穿刺抽液,进行病理学等检查,判断腹水性质。

结构性腹膜炎处理方法有: 一、病原学的治疗,如规范化的抗痨。需规范、足量用药,需使用4联抗结核治疗。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胺丁醇等。 二、若为低蛋白血症等,需对症治疗。 三、若腹水较多,导致压迫症状,需进行放腹水、利尿治疗。 结核性腹膜炎,常继发于肺结核、肠结核,以及其他脏器感染导致。

乳糜样的腹水特点为: 1.外形为乳白色。若摄入脂肪类食物时,肠道吸收形成乳糜,可在淋巴管内代谢循环。若腹腔淋巴管阻塞,会导致乳糜性腹水。 2.甘油三酯含量较高。 检查方法较简单,需在腹水加乙醚,若为乳糜样的腹水会变澄清。

血性腹水为淡红色或大红色,形成原因有: 一、腹腔内肿瘤,如肝脏的肿瘤、卵巢的肿瘤、腹膜的转移瘤等。 二、良性的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结核性腹膜炎等。 三、布加综合征等,静脉回流受影响。 四、外伤导致脾破裂、肝破裂,大出血时,血性腹水为静脉血样颜色。

肝硬化身上痒不一定是晚期。 引起肝硬化原因较多,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机械性梗阻等。可能胆汁的淤积、胆汁酸的升高等,会导致胆管内皮细胞分泌鸦片类物质,引起皮肤瘙痒,使用组胺类药物可能无法缓解。 因此,皮肤瘙痒不一定是肝硬化晚期,它取决于是否存在胆汁淤积、肝硬化的原因等。

肝硬化患者的保养方法有: 1.注意休息,不劳累、熬夜,不激烈运动等,适当散步、慢走。 2.禁酒,避免咸鱼、腌菜等亚硝酸盐、黄曲霉素含量较高的食物。 3.避免人参、鹿茸等正气中药,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等。 4.避免带刺、带骨头食物。 5.避免吃牛奶、鸡蛋等高蛋白食物,预防血氨的形成。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饮食需要注意: 第一,一定不能喝酒。喝酒易引起消化道大出血。 第二,饮食要注意选择营养、容易消化、新鲜、维生素较多的饮食。 第三,控制高蛋白饮食的摄入。摄入过多,可能会导致血氨升高,从而引起肝性脑病。 肝硬化失代偿期,胃肠道功能会下降,会出现低蛋白血症,要非常注意饮食的结构以及调整。

肝硬化从早期到晚期的时间主要取决于肝硬化的原因,以及是否得到有效的控制。 一、慢性乙型肝炎或者慢性丙型肝炎,若在肝硬化早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进展到晚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相反,可能从早期到晚期只需要5-1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 二、其他原因导致。只要控制和去除了损伤的因素,也是可以控制进展的。

肝硬化白蛋白降低,要看白蛋白的严重程度,若严重低下,合并有腹水、浮肿等的情况,就要进行白蛋白的及时的补充。可以通过静脉滴注来尽快提高腹腔静脉里的白蛋白含量,减少腹水的形成,保证运输功能的有效进行。 饮食补充,是要谨慎的。当肝硬化失代偿期时,吃进去的白蛋白,可能会形成血氨升高,导致肝性脑病的发生。

肝硬化为肝实质破坏、纤维化增生等,若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不可逆。 一、若为早期肝硬化、肝纤维化,可进行抗病毒、抗纤维化治疗,部分肝硬化可逆。 二、若为失代偿期的肝硬化,可逆几率较小,需积极治疗,定期复查,降低发展为肝癌的几率。

长期饮酒导致肝硬化的机制:酒精进入人体以后,在胃肠道吸收,但是要肝脏代谢。长期过量摄入酒精,肝脏的代谢能力就会有所下降,肝脏会受到酒精的损害,不停的有肝细胞的损害坏死,然后出现纤维化的增生。纤维化的形成后,形成结节样的状态,慢慢会形成肝硬化。 另外,长期饮酒不单单影响肝脏,还会影响胰腺、大脑、心脏。

肝硬化4项检查为3型胶原、4型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若单一指标升高,不一定为肝纤维化活动。若4个指标都升高,可能为肝硬化。 不能单凭血的肝纤维化4项判断肝硬化,因为可能有波动过程。需综合生化学指标、影像学等判断。

肝硬化的患者可能出现脾功能的亢进,但不是有肝硬化的患者都需要切脾。 脾功能亢进使得血小板减少,若减少程度在50×10^9个/L以上,较安全。脑出血、消化道出血风险较低,可正常凝血,无需切脾。 若减少到30×10^9个/L以内,全身器官有出血风险,需脾栓塞或切脾,来控制和减少血小板破坏,降低出血风险。

慢性肝损害不一定是肝硬化。形成慢性肝损害原因较多,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损害,还有各种药物、毒物、营养性、代谢性、遗传性等导致的损害。 影像学检查可能有肝脏纤维增粗,回声增粗表现,但需结合影像学特征、肝功能特征,以及肝硬度检查或肝穿刺活检来进一步甄别是否存在肝硬化的情况。

肝硬化早期的时候,无论是彩超,还是CT,并不容易看出来。当疾病进展到晚期,出现典型的结节样表现,可能彩超可以看得到明显的肝硬化的图像。 1.肝脏的形态异常,可能肝脏缩小,或者表面出现凹凸不平。 2.肝脏的实质回声增粗、增强,有结节样的改变。 3.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脾脏增大、门静脉增高等。

肝回声密集不一定是肝硬化,肝脏炎症、肝纤维化等也可能表现为肝回声密集。 肝硬化诊断包括病因诊断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综合判断肝脏有无肝功能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硬化代偿期除了肝回声密集外,还表现为肝脏表面凹凸不平、肝脏缩小,门静脉增宽、脾功能扩大、门静脉的流速增高等。

肝硬化复查检查如下: 1.病原学的检查。看乙肝是否在活动等;自身免疫肝炎或者其他代谢性的、营养性的肝脏疾病等。 2.对于肝硬化的患者,要进行肝功能的代偿能力的评估。 3.血常规检查。协助判断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以及是否存在着脾功能亢进等。 4.腹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肝脏的B超、CT、肝硬度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