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滑的血管也会发生心梗是因为,有血栓脱落掉入冠状动脉内。 比如房颤的病人左心耳里容易形成血栓,血栓掉在心脏的血管里面去,就会导致原本没有狭窄的血管出现急性心肌梗死。 还有部分病人是因为静脉和动脉之间有异常的通道,静脉内血栓跑到动脉里去,掉入冠状动脉里,导致原本没有狭窄的血管突然出现心肌梗死。
急速减肥会造成心肌缺血。 急速减肥导致患者抵抗力、免疫力下降,导致心脏患病毒性心肌炎的几率增加。急速减肥还会会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贫血,导致心脏代偿性增加,增加心脏负荷。 一些急速减肥的药物中往往含有中枢神经兴奋的药物,这些药物也会增加心脏负担。如果是代偿性心跳加快,就会出现代偿性心脏缺血。
假性心脏缺血通常不需要治疗。 但是要进一步明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假性心脏缺血,若病人是心脏肌肉的肥厚,心电图就可以表现为严重的心脏缺血。这种情况下,冠状动脉,即给心脏供血的血管没有明显狭窄,不需要放支架。 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假性的心肌缺血的原因进行判别,然后对原因进行治疗,而不是对心肌缺血进行治疗。
心肌缺血不会整天胸闷。 心脏缺血导致的胸闷持续时间较短,但若是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的胸闷,就要考虑心肌梗死。 若病人整天胸闷,要考虑是否有肺部疾病,如慢阻肺、哮喘,或消化道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或反流性食管炎等。 若病人整天胸闷,每次发病几分钟,但一天内不停发病,这种情况要考虑是心肌缺血所导致的。
心肌梗死后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跟冠心病和心肌缺血的药物比较类似。 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血管扩张剂、他汀类的药物、降低心肌氧耗的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除此以外,还包括改善心脏重构的一些药物。 这些药物需要病人到心脏内科,让心脏内科大夫根据个人血压、心率、血糖等情况综合考虑之后,进行药物处方。
无症状的心肌缺血的预防分成: 1、生活方式的改善。戒烟、戒酒、饮食清淡、忌油腻、作息规律、进行运动锻炼。 2、药物治疗。若病人有高血压、糖尿病,就要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 无症状的心肌缺血病人可以做进一步的检查,若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患者心脏血管有较严重的狭窄,那么就要进行适当预防。
心肌梗死的风险因素实际上跟心脏缺血、冠心病的风险因素一样。具体因素包括: 1、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家族史。若患者家属有相关病史,那么患者本身患冠心病的风险远远超过其他人。 2、肥胖、血脂高。 3、作息不规律、劳累。 4、代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等。
支架后心脏缺血大部分情况不是严重的。 给病人放支架是为了解除心脏缺血,因此对绝大部分病人来说,放支架后心脏缺血是减轻的,而不是变严重。 只要手术成功,支架的植入过程顺利,那么支架植入以后,心脏缺血应该是得到明显的改善。患者胸闷、胸痛的情况会减轻,平时走路、爬楼梯活动耐量下降的情况会得到改善。
心梗做支架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若病人的心肌梗死发生在遥远的乡村,没有相对好的医疗条件,可以先进行溶栓治疗。若心肌梗死发生在相对较大的、有条件做支架术的城市,首选还是进行支架介入治疗。 还有部分患者血管内血栓多,这种情况可能要先抽吸血栓、溶栓。若溶栓后血栓消失得差不多,可以避免进行支架植入。
心肌缺血的预防措施有: 1、生活方式的改善。让患者戒烟。让病人饮食尽量清淡。如果饮食尽量清淡的情况下,患者仍然出现血脂升高,建议患者服用一些降血脂的药物。 2、规律作息,不能经常熬夜。 3、适当地进行活动锻炼。比如游泳、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瑜伽,这些不是特别剧烈的体育活动,对病人都有好处。
心肌梗死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指的是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若患者的心肌梗死发生在偏远、医疗条件不好的地区,要对患者进行溶栓,同时将患者转运到可以做手术的医院去。 手术最主要的方式是进行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治疗,通过冠脉内放支架,疏通不流畅的血管。部分病人在冠脉里进行溶栓或取栓后,可以避免支架植入。
心肌梗死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可以分成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1、急性并发症。如心包炎,更严重会出现心律失常甚至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 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急性心脏破裂,心肌梗死后一旦出现心脏破裂,往往需要外科进行介入,且即便外科介入,抢救成功率也较低。 2、慢性并发症。如慢性心衰及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有: 1、心功能衰竭。心肌细胞是不可再生的,一旦减少就无法恢复,患者往往就会出现急性或慢性心功能衰竭。 2、患者活动量减少。建议患者从较小的活动耐量开始,如从慢走开始,再逐渐过渡到需要更多体力的活动来恢复心脏。心脏康复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不能一下把活动耐量提得太高。
糖尿病会引起心肌梗死是因为,一旦出现糖尿病之后,患者的心脏动脉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会出现粥样硬化,血管内斑块逐渐增加,导致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和没有糖尿病的人相比会大大增加。 糖尿病叫做冠心病的等位症,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跟若病人已经有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相等。
下壁心肌缺血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活动耐量的下降。 比如患者爬坡或者干体力活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胸闷、胸痛、心累、乏力,甚至有的人会出现心律失常,比如感觉到早搏明显增多、心跳明显不整齐,这是患者最常出现的心脏缺血的症状。 不管是下壁、前壁、侧壁,出现了心脏缺血之后,都是类似这样的症状。
心肌梗死的诱因主要包括: 1、暴饮暴食。患者突然吃很多且油腻,油腻的东西进入血液、血管,就容易堵血管。 2、情绪激动。病人平时有心脏病,在情绪激动时心脏负担增加,导致心肌梗死。 3、患者抵抗力下降、作息不规律、劳累、熬夜,工作压力很大或琐事多、夫妻感情不和睦、经常吵架、心理压力大等情况。
没有不舒服还会得心肌缺血有以下原因: 1、个体差异。有的病人血管只堵40-50%就感觉不舒服,有的患者血管堵了80-90%仍没有感觉。 2、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糖尿病对末梢神经感觉有破坏性作用,但是糖尿病容易出现冠心病和心脏缺血,所以患者有冠心病的时候,但是末梢感觉不敏感可能就会没有什么感觉。
判断心肌缺血的程度有以下方法: 1、心电图。如果病人的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明显,而且压低的导联非常多,这种情况可以视为患者可能有心肌缺血。 2、运动负荷试验,即活动平板检查。 3、心肌核素的显像。 4、冠状动脉的CT增强检查。 5、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另一个金标准。
改善下壁心脏缺血的方式有: 1、生活方式的改善。改善高血压、抽烟、饮酒、大鱼大肉等习惯。 2、药物治疗。 3、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干预。如果进行药物治疗之后,缺血还在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症状在变严重,活动耐量在下降,那么就需要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甚至冠状动脉干预的办法来进行处理。
心肌梗死的复发率通常在10%左右,但是也有个体的差异。 若病人发生心肌梗死之后,自己非常重视、听医生的话,那这样的病人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若病人发生心肌梗死之后,还是像以前一样仍然抽烟、饮酒、暴饮暴食甚至不吃药,这种情况再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就远远超过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