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瘤边界清楚不是良性。一旦确诊的所有胸腺瘤都具有侵袭性的生物学特性,也就是说胸腺瘤都是恶性的。 以前有非侵袭性胸腺瘤和侵袭性胸腺瘤之说,但是现在所有的胸腺瘤都只有病理分型,即A、AB、B1、B2、B3型胸腺瘤和C型胸腺癌,所有的胸腺瘤都具有侵袭性,所以没有良性胸腺瘤一说。
胸腺瘤应该看胸外科。 胸腺瘤是一个典型的胸外科疾病,因为它的最佳治疗方案是需要手术根治,手术根治的效果比较好。所以,如果在体检过程中,无论在哪个科室发现自己可能患有胸腺瘤的提示,都建议到胸外科专科进行评估、判断是否是胸腺瘤,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手术等医疗干预。
肺癌靶向药物的选择,是根据肺癌的基因分型决定的。 目前能由靶向药物治疗的基因片段有EGFR基因、ALK基因、ROS1基因、以及相对少见的RET基因和HER2等。 最常见的两类有效靶点突变基因是EGFR19缺失和21-L858R的错义突变,和ALK基因的融合性突变,出现后可以使用靶向药物治疗。
食管癌术后风险有以下并发症: 1、肺部感染、肺部炎症。 2、胸部创伤。术中因为肿瘤较大侵犯胸导管,术中损伤,或医源性人为切除胸导管,导致术后的乳糜胸等。 3、吻合口瘘。食管和胃接头的部位叫吻合口,吻合口如果没有长好,会出现吻合口瘘,容易继发全身性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或纵隔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肺腺癌的发展过程是,肺腺癌最初是癌前病变的变化,叫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再进一步发展会变成原位腺癌的程度,即AIS。 再进一步会进展到微浸润性腺癌,这时进行手术根治性切除微浸润腺癌,能够完全达到肿瘤根治的效果。 再往前进展会变成浸润性腺癌,浸润性腺癌逐渐长大后,会转移进入淋巴系统、血液系统等。
根据肿瘤在纵隔的位置,可以分为: 1、前纵隔肿瘤。如胸腺肿瘤、脐带瘤、精原细胞的恶性肿瘤等。 2、中纵隔肿瘤。因为有气管、血管等脏器在里面,所以它常见的肿瘤是气管肿瘤,比如气管囊肿、气管原发的肿瘤等,还有淋巴系统的,比如淋巴瘤,会见于在纵隔内肿大形成。 3、后纵隔肿瘤。如食管肿瘤、神经源性肿瘤。
纵隔肿瘤的手术风险比较高。 当纵隔肿瘤没有手术并发症的时候,可以通过微创的手段,比如腔镜去解决它,切除以后患者恢复很快。 但是因为纵隔肿瘤通常生长的区域周边有很多重要的血管,比如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主动脉弓。这类血管一旦在术中无意损伤,大量出血不易在腔镜下控制,很有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
得了肺结节会不会传染,即肺部结节是不是感染性疾病,具体分为以下情况: 1、肺结节有可能是早期肺癌的表现。大部分肺结节可能是纤维硬结灶,它对身体是没有害处的,这类肺部结节和以肺癌为表现的肺部结节不会传染。 2、因为病毒感染或感染性结核感染引起的这类结节。属于感染性疾病,这类结节就有可能存在传染风险。
确诊食管癌不是必须做手术,需要肿瘤专科或胸外科进行分期评估,具体分为以下情况: 1、如果食管癌的分期是二期以下,中期或早期的状态。建议并且推荐首选的治疗方案是手术根治。 2、如果食管癌是已经大于二期或三期的局部晚期,甚至出现转移病灶的时候。就不建议把手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应该进行全身性综合治疗。
食管癌化疗后出现肝腹水,通常是因为食管癌患者营养状态比较差,或食管癌出现了腹膜的广泛转移,导致了腹腔积液增多。 积液可以分为转移导致的恶性腹腔积液,也可以分为因营养较差、低蛋白血症导致的漏出液。还有一种可能性是食管癌出现了肝区转移,导致肝脏功能降低,甚至肝硬化,形成大量无法吸收的腹水。
肺结节有以下分类方法: 1、按大小分类。(1)小于5毫米,叫微小结节。(2)5毫米到1公分内,叫小结节。(3)在1厘米到3厘米间,叫肺结节。(4)大于3厘米,叫肺肿物。 2、按肺部CT影像形态学分类。(1)磨玻璃影结节。(2)实性结节。(3)既有磨玻璃成分,又有实性成分的结节,叫混合型磨玻璃结节。
良性纵隔肿瘤如果病变较小,对周围脏器没有压迫的情况下,是可以选择保守治疗,不做手术的。 但是一些良性肿瘤因为生长位置不太好,很容易出现对纵隔区域脏器的压迫,同时出现不良症状的情况下也需要手术切除。 这类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因为它会压迫气管甚至主要的大血管,造成患者的不良症状。
早期小细胞肺癌需要化疗。 所有的小细胞肺癌都需要化疗,无论早晚,因为小细胞肺癌的恶性程度非常高,极易在非常早的时候,出现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的转移。 只要是小细胞肺癌,无论分期,就算进行了手术治疗,也需要进行术后的辅助化疗,化疗的方案也是专门针对小细胞肺癌的特殊的化疗方案。
纵隔肿瘤会导致呼吸困难是因为,纵隔位于人体比较重要的脏器而且空间较狭小的区域,区域内通常有气管、大的动静脉血管、心脏等。 当这个区域的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会压迫气管、压迫大血管,对循环功能、呼吸功能造成影响,从而导致胸闷、气促,甚至呼吸困难的发生。
肺原位癌是绝对不可能复发的。 因为肺原位癌的病理定性,决定了它仅仅是在基底膜内生长的癌前病变,严格上说已经不是癌了,这类病人是不可能存在复发。 但是这类病人有可能会出现原位癌的新发或叫又生长,因为肺的体积很大,可能在不同的部位会又出现长出原位癌,即癌前病变的这种病灶。
要降低纵隔肿瘤的手术风险,需要手术医生合理地做手术前的评估和手术的规划。 在手术中严格执行手术的规划,尤其是手术前对肿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和周围脏器比邻的评价。在怎样的情况下能够达到肿瘤完全的根治,同时又能保证不要误伤周围的脏器,尤其是血管,从而降低术中大出血的风险。
肺部结节需不需要做手术,是根据危险因素以决定的,并不仅仅是根据肺结节的大小。 若是高危结节,哪怕它比较小,但是能动态看到肺结节增大的变化,高度怀疑是肺的恶性肿瘤,无论大小的结节,都应该尽早进行手术的干预。 若是低危结节,以良性肺部结节为表现,比如错构瘤、炎性假瘤等,哪怕大于一公分也不需要手术。
肺结节要不要做PET-CT,分为以下情况: 1、当肺部结节为实性结节,并且大于8毫米以上。需要去判断它的良恶性,PET-C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从影像学角度判断结节的良恶性。 2、当肺部结节为纯磨玻璃结节,或它的实性成分小于8毫米。这类结节通过PET-CT不能达到FDG值的有效摄取,进行显影对照。
纵隔肿瘤引起的并发症可能有: 1、如果压迫了气管。会引起气促、胸闷等症状的发生。 2、如果压迫了大血管。如主动脉、心脏等,就会出现心慌,活动后心累、心悸等症状。 3、如果肿瘤有神经内分泌的功能。比如胸腺瘤合并肌无力的情况,患者会出现全身乏力、眼皮重等肌无力症状。
食管癌通常发生于人的中年时间,45岁到65岁之间都是食管癌的高发年龄。 尤其是针对喜欢酗酒,或喜欢吃辛辣、发烫食物,进食非常快的人群。食管癌通常也会有地域性,会区域性、集中地发生,食管癌高发的区域也是食管癌好发的这一类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