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长期从事肾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各种原发性肾脏病,包括血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Ig...
关键的一点是尿蛋白,如果没有尿蛋白,就不会发生尿毒症,可以这么简单地理解。具体还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比如年龄、原发病以及合理的治疗。
蛋白尿最明显的症状取决于蛋白尿的多少。如果大量蛋白尿引起血浆白蛋白降低的话,会引起严重的水肿,这个是取决于能不能使血浆的渗透压降低、蛋白丢失。
蛋白尿的自我检测方法,只能是通过眼睛观察。如果有蛋白尿的话,尿液中由于表面张力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丰富的泡沫。
泡沫很快就会散,但由于泡沫的出现是尿液的成分,特别是食物成分引起的,因此散不散,取决于这些成分。
蛋白尿和潜血同时存在,这是肾炎综合征的表现。肾炎综合征跟肾病综合征有所区别的,肾病综合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严重的水肿。
高血压会造成蛋白尿。高血压的时间比较长,大约是5~10年以后才会出现蛋白尿。高血压造成的蛋白尿的量并不大,通常是1个+~2个+,或者2个+号以下。
肌酐作为反应肾功能的一个指标,复发与否取决于原发病是不是治疗好了。如果是急性的肾衰,是由于大出血导致肾小管坏死,将来只要不大出血,肌酐就不会变化;
肌酐是体内的一个代谢产物,它与蛋白、肌肉等等有关,也是一个营养的指标。肌酐由于比较恒定地经过肾脏排泄,滤过肾小球,尽管肾小管一部分能够分泌,但它相对来说以肾小球的滤过为主,因此是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一个指标。
作为血透的指标,肌酐大于707μmol/L,曾经作为一个血透的指标。但是这些年又有一个新的指标,我觉得更科学,就是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5mL,特别是小于10mL的时候才要血透。
这个问题分为几个阶段。在历史上,曾经把肌酐大于8mg/dL叫尿毒症。8mg/dL相当于8*88.4μmol/L,能够算出707μmol/L,以至于很多医院、医生认为,大于707μmol/L才是尿毒症。
肌肝检查是通过生物、化学的方法检查。在临床上有两种办法,一个是苦味酸法,一个是氧化酶法,这些都是通过一些化学反应,通过比色来判断肌酐的多少的。
尿蛋白弱阳性说明尿蛋白不多的意思,但是要结合尿的比重以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或者随机尿的蛋白肌酐比值来比较。
尿肌酐是没有正常值的。之所以测定尿肌酐,是为了做尿液的蛋白肌酐比值,或者尿液其他成分的肌酐比值,因为任何一个时间点的尿的浓度不同,因此检查浓度是没有意义的。
由于肌酐是肾脏病的反映,或者是肾功能的反映,凡是降低肌酐的时候,都要考虑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肌酐升高,才可能谈到降肌酐的药物有哪些,因此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或者不能回答的。
这需要有一个前提,是哪一种病理类型。如果是肾病综合征,在第一次原发的肾病综合征,第一次治疗通常会大于6~7个月;如果是经常复发的,很可能要2年以上,甚至完全不停药,终身用药。
由于肌酐是体内的代谢产物,可以说是肌肉的代谢产物,因此吃什么食物都不可能降肌酐。不吃饭会降肌酐,就是说消瘦了、营养不良了,肌酐就下降了,吃任何有营养的东西都会升高肌酐。
这个问题可能用两方面来回答。第一个,看看是不是急性肾衰,如果纠正了急性肾衰就有可能降肌酐。比如由于禁食或者肠盘太短,水分吸收不多,输液糖水或者盐水,肌酐就可能会下降
这两个指标都重要,目前在临床上都是同时使用的,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用途。胱抑素C是肝脏和淋巴细胞产生的,它不受肌肉的影响,不受体重的影响;但是肌酐是肌酸产生的,而肌酸又来自于肌肉,受肌肉的影响。
肌肉强壮的人肌酐会高的。因为肌酐是肌酸的代谢产物,而肌酸来自于肌肉,如果一个人的体重特别大,或者肌肉特别发达,肌酐相应的会高一些。
如果一个患者肌酐是高的,蛋白却阴性,这个叫做肾间质性肾炎。通常在讨论肾炎这个名词的时候,就包括了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管的损害两种可能。肾小球的病叫肾小球肾炎,而肾小管的病叫肾间质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