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长期从事肾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各种原发性肾脏病,包括血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Ig...
肌酐高任何食物都可以吃,只不过如果病人还没有进入透析地步的时候,会限制蛋白的摄入,一般会建议患者低蛋白饮食,目的是减少肾脏的负担,减少肌酐进一步的增加,延缓肾衰,延缓肾脏进入透析的进程。
完全不一样。血中的肌酐是反映肾功能排泄的障碍,因此血中的肌酐升高是尿毒症。但是尿肌酐反映的是肾脏排毒功能的好坏,所以它越高越好。
需要注意。肌酐在正常范围内偏高,也要看一看有没有引起肾脏病损害的因素,比如发现蛋白尿,就要考虑可能是肾炎引起的肌酐升高;如果没有蛋白尿,肌酐升高的话,要考虑是不是某些特殊的药物引起的。
非布司他不会引起肌酐升高的,但是个别对非布司他过敏的情况例外。非布司他是酶抑制剂,发明它主要是用来解决高尿酸的问题,是降尿酸的一个药,一度认为是非常安全的。
肌酐值是会自己下降的。但是应该清楚,肌酐值是肾功能的一个指标,如果肾功能能够恢复,肌酐值当然可以下降。因此要知道过去肌酐是为什么升高的,原发病是什么。
肌酐清除率低,代表着是尿毒症。在临床上是通过尿液的内生肌酐清除率,来估计肾小球滤过率的。肌酐清除率低,就意味着肾功能的下降。通常肌酐清除率定义90mL以上为正常。
肌酐高意味着肾功能下降,意味着尿毒症,意味着肾衰。肌酐是反映肾功能的一个稳定的、可靠的指标,因此肌酐高就意味着肾脏出了问题,意味着肾功能的下降。
成年人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40~80mg/24h,这是一个比较精确的数值。在临床上把它定义为小于150mg/24h就可以,因为低于这个就查不到了,就是阴性,尿常规也会表现为阴性。
是微量的意思或者叫做痕迹的意思,也就是不多的意思,有些单位就用英文trace来表示,有些单位用+-号来表示。
如果病情比较轻微,仅仅是血尿或者蛋白尿很少,这种情况下可以不治疗,仅仅采用一些支持疗法。我们对于肾脏病的支持疗法,指的是使用一些特殊的降压药(比如说ACEI或ARB)或者用一些抗血小板药物,然后要密切的随访来监测尿蛋白、肾功能等抽血检查,以及肾脏B超要定期检查。
查尿肌酐就是为了作比值用。因为尿液肌酐的正常值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和范围,所以经常测出尿的肌酐值非常大,上千甚至上万,所以引起了患者的恐慌,然后来看门诊或者网上咨询。
这个是膀胱黏膜分泌的一种蛋白,它是在膀胱受到刺激以后分泌的,所以感染可以分泌,一些物理的刺激也可以分泌,比如插了导尿管。因此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平时可以有,感染的时候更多。
是一直在肿。通常的慢性肾炎或急性肾炎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等,肿的情况早晨和晚上不一样。因为早晨经过一晚上的休息,水肿是平铺在身体的各个部位的,有的时候是后背也叫腰骶部肿;另外一个是颜面或者组织疏松的地方,比如说会阴部;或者两个眼皮肿
过去的横纹肌溶解也不少,只不过当时的检查手段和诊断的标准跟目前的不一致,也很少有人想到横纹肌溶解。一旦出现了肾衰等这些非常严重的并发症的时候,才诊断横纹肌溶解,因此把一些轻症的横纹肌溶解就漏掉了。
首先在临床上,并没有中度高血压这个说法,但是有一级高血压和二级高血压的说法,血压越高带来的危害越大。血压的控制分为几种方式,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生活方式的调整。休息是生活方式调整中重要的一环,其次是低盐饮食、不抽烟、保持健康的体重、纠正高脂血症、纠正高血糖等等,这些都是生活方式的调整的一部分。
这个问题没有谈到24小时的尿蛋白定量的单位,通常是0.88g,如果是mg的话就很少了,我觉得应该是0.88g。正常的尿蛋白指标应该是小于0.15g,所以0.88g还是超标了。如果做尿常规,0.88g相当于尿常规的两个+,所以还是应该引起重视的,这个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常标准。
低钾肾病在临床上是比较复杂的,更多的担心是由于肾小管的损伤,也就是肾间质损伤引起的低钾血症,而不是低钾引起的肾损害。
多囊肾是一个复杂的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的疾病,目前已经明确了它有两个基因位点:一个是16号染色体上的位点;一个是4号染色体上的位点。这两种基因引起的多囊肾有所不同,其中一个大约是50岁就会出现尿毒症了,另外一个是70岁会出现尿毒症。所以得了多囊肾,如果想知道什么时候肾衰,可以做基因的测序,明确自己属于哪个类型。
慢性肾功能不全可以简单总结成排水的障碍、排毒的障碍和排酸的障碍,所以化验的时候,如果有水肿就需要查体,用医生的眼睛来看或者摸一摸,查尿、查血都会发现一些问题。
皮肤瘙痒的确是慢性肾衰患者非常头疼的问题,一般认为可能有以下这几个原因:排毒排不彻底。有些毒素随着汗液分泌到了皮肤,形成了一层尿素霜,当然不是纯的尿素,是以尿素为代表的其他的尿毒症的毒素,可以通过或者部分通过汗液排到皮肤上引起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