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拇外翻,扁平足,马蹄内翻足,马蹄外翻足,足底筋膜炎,踝关节骨折,跟骨骨折,距骨骨...
大部分脚趾骨折都可以自己愈合,而国外有统计显示有50%左右的病人,脚趾骨折以后自己都没有去医院,是后来因为别的病拍片才发现的。因为脚趾骨折以后跟普通的脚趾砸伤,或者软组织伤的症状差不多,这个部位可能会感觉痛,但走路的时候由于这里不出力,实际上是不容易错位的,它自己能够长好。
脚趾骨折以后,一般都是可以用后脚跟走路的。脚趾骨折以后如果在走路的时候,像正常人走路先是脚跟先着地,然后过渡到前脚掌蹬踏,蹬踏时脚趾骨折显然骨折部位,会收力、会疼痛,没法走。
拇外翻病变从形态上来讲,就是大脚趾向外侧偏斜。通常讲大脚趾这边是内,小脚趾这边外,拇外翻是大脚趾往外偏,往外偏以后最多见的症状是拇囊有摩擦。因为穿鞋这个地方偏以后这里顶出来,俗称大脚骨,这个地方顶出来以后跟鞋子摩擦发炎了,叫拇囊炎,局部的红肿、刺痛是拇外翻最多的表现。
扁平足就是指足弓扁平,足弓有足内侧纵弓,还有外侧纵弓,还有足的两个横弓。通常扁平足是内侧纵弓,在大脚趾这边的弓型没有了就是扁平足,有的弓型低了甚至完全没有了,就是扁平足。
如果有2次发育,通常在8岁之前足弓还可能发育出来。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一直会扁平下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育出足弓。
拇外翻的后果主要是影响到两方面,一个是穿鞋,一个是走路。脚是直的,鞋子前面都是有些收缩有点尖,拇外翻以后前掌会变宽,前面会缩窄,挤到一起,往往选择鞋子会比较困难。
在医学上来讲,拇外翻的成因其实并没有确切的答案。有些因素是跟它相关系的,最常见最相关的因素是遗传因素,所以有很多朋友得了拇外翻来看门诊,医生首先会问父母亲或者亲戚朋友有没有拇外翻,大部分都说父亲母亲有,一方或者两方都有拇外翻,到自己身上就加重了,这是遗传因素。
父母中有父亲或者母亲有扁平足,遗传给孩子的几率有多大,目前不清楚。经过统计以后才发现正常人在整体人群里面,大概有13%,就相当于接近1/8的人,足弓是比较平的,是扁平足的病人。
儿童平足最好挂足踝外科,如果医院没有足踝外科,建议挂骨科。因为平足大部分是足的发育异常,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骨科医生比较清楚。
具体小脚趾骨折多久能走路,大概是1个月左右。
足外翻通常是叫平足,临床叫着平足症,在7-8岁之前都是不用干预、不用担心,通常在8岁以后才会定形。
脚上受伤以后通常朋友们,都希望自己先做个简单的判断,是骨折还是普通的软组织挫伤,需不需要上医院,主要根据是不是出现骨折的专有体征。因为骨折和普通的软组织挫伤,都会出现局受伤部位的肿胀、血肿、疼痛,以及脚趾活动不方便。
在负重之前以灵活性为主,在负重之后以力量、稳定性为主进行锻炼。
拇外翻与感染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这个问题应该是问拇外翻术后的感染。如果拇外翻手术以后出现感染是比较麻烦的,伤口会长期不愈合,局部会渗出渗液,甚至流脓出来。
既有拇外翻形态上的改变,又有疼痛,也有对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才是拇外翻病,才需要治疗。
拇外翻矫正带有用,但这个“有用”并不是拇外翻矫正带,戴了以后就能纠正拇外翻。拇外翻矫正带的原理通常,是把第一、二脚趾之间隔开,或者再用有弹性的力,把大脚趾往内侧拉,往大脚趾这边拉,是对抗拇外翻的外形改变。
这个问题应该问的是儿童扁平足的手术年龄。因为对成年人来讲,也可以有后天获得性的扁平足,就是小时候没有扁平足,成年以后大部分因为PTTD,就是胫骨后肌肌力下降,引起后天性的扁平足,这种情况不管是多大年龄都可以做手术。
简单的平足就是没有足弓,没有内侧纵弓。正常人脚并不是完全放在地面的,不是完全放平的,通常在脚内侧,就大脚趾这一边会有一部分是离地的,这个是最常说的足弓。脚还有外侧纵弓、横弓,但对于扁平足来讲,内侧足弓是最重要的,如果内侧纵弓变低了或者是消失了,就叫扁平足。
足跟炎在医学上叫做足底筋膜炎或者跖筋膜炎,引起足底筋膜容易发炎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大脚趾骨折不固定大部分都不能自愈,因为大部分的骨折都是不稳定的,或者活动的时候是容易错位。如果不进行固定,还在走路,脚趾还在活动,骨折就会错位。如果骨折端动来动去,不只是疼痛,而且骨折中间的生长叫骨痂,骨痂会随时断掉,这种情况下是很可能就会长不上,就要延迟愈合。